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尊龙凯时网址

当前位置: 尊龙凯时网址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

重点领域信息

  • 2023-08-09

    内蒙古公布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单,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打造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的任务要求,为提升自治区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传承弘扬内蒙古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旅游高度融合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创建评选工作。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按照非遗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健全、传承活动经常、融合发展有效的评选标准,确定创建莫尼山非遗小镇、托克托县河口村、清水河县老牛湾镇、青山区兴胜镇东达沟村、土默特右旗双龙镇、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科右中旗代钦塔拉嘎查、乌兰浩特市三合村、库伦旗库伦镇上勿兰胡绍嘎查、奈曼旗青龙山镇四一村、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丰镇市隆盛庄镇、卓资县卓资山镇、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苏布尔嘎嘎查、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民俗村、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海勃湾区千里山镇、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吉日嘎郎图嘎查等24个非遗特色村镇,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东河区乔家金街旅游休闲街区、达茂旗非遗手工艺一条街、呼伦贝尔古城旅游休闲街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华牛街”、乌审旗非遗大院、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五原印巷非遗街区、阿拉善左旗和硕特民俗文化街、阿拉善右旗雅布来路非遗街区等11个非遗特色街区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示范点建设,是内蒙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内蒙古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传承弘扬草原、农耕、游牧等优秀传统文化,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就业增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厅将牢固树立区域性整体保护意识,加强业务指导和精准服务,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助力全区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
      

  • 2023-07-25

    内蒙古博物院多措并举迎接暑期“博物馆热”,
      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内蒙古博物院观众量不断上涨,日均接待观众量17000人。为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内蒙古博物院多措并举应对暑期客流高峰,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
      一是延长开放时间,满足参观需求。面对公众高涨的参观热情,内蒙古博物院在保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延长暑期开放时间。7月22日至8月27日,从原来的17:00闭馆,调整为18:00闭馆(17:00停止入馆参观),更大程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延长开放前两日,日均接待观众超2万人次。
      二是实施分时预约,缩短入馆时间。持续推进分时预约,缓解高峰时段游客过度拥挤现象。观众可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上提前7天预约,合理安排出游时间。同时,开辟新的出馆通道,科学引流分流,缓解入口拥堵。安保人员、讲解员和志愿者积极引导入馆观众有序参观,减少扎堆拥挤,畅通参观路线。
      三是强化服务供给,提供多元体验。内蒙古博物院设置了九大基本陈列,系统展现了内蒙古地区从生命起源到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并推出最新展览《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开展“博苑讲坛”“解密国家宝藏——金牌讲解员说文物”“文化服务进社区”等社会教育活动,扩大服务人群,拓宽文化供给。精心策划和开展研学实践、展厅探秘、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暑期文化生活。
      四是优化场馆环境,用心用情服务。加大对馆内电梯、空调、照明、卫生间等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增加保洁、消杀频次,增设入馆通道遮阳顶棚和休息座椅,营造整洁舒适的参观环境。举办全区博物馆讲解和社会教育工作培训班,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观众提供定时公益讲解、志愿者讲解、语音导览租赁、行李寄存、文创购买等服务,开设母婴室、轮椅、婴儿车、应急药箱等便民设施。同时,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安全演练,加强巡查检查,确保文物安全、游客安全、馆舍安全,让观众安心入馆、放心参观。

  • 2023-07-19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两组化石荣获“中国美丽化石”称号,
      近日,内蒙古博物院馆藏“原角龙等角龙类骨骼化石”和“内蒙古赞格尔龟化石”荣获“中国美丽化石”称号。两组化石均在“远古世界”展厅展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观赏价值。
      2022年11月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启动的“寻找中国美丽化石”公益活动,旨在宣传与推介中国古生物化石科研、科普和文创产品的优秀成果,展示化石的科学和艺术之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最终揭晓并展示了3大类共112种“中国美丽化石”,网络展示内容点击量达2000多万,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时代齐全,种类繁多,从元古代的叠层石、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到中生代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化石,再到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及古人类化石,目前总数已达10300余件(套),以中生代白垩纪的恐龙和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化石最为著名。这些化石藏品大都发现、发掘于内蒙古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让广大观众了解生存繁衍于内蒙古大地上的远古生物类群,了解亿万年来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历史。
      

  • 2023-07-19

    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博会圆满收官交易额2081.46万元 合同订单额6201.3万元,
      7月17日,以“相约北疆 文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圆满收官。本届文博会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现场交易额1614.36万元,线上交易额467.1万元,合同订单额6201.3万元。
      本次展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设置四大板块、12个主题展区,总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邀请到全国22个省(区、市)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共500余家展商参展。其中,区内文化企业共300余家,占比六成,自治区12盟市实现“满堂红”参展,奏响“北疆文化”品牌大合唱。现场集中展出代表性非遗技艺、文化创意、民族传统文化等万余款文化产品,在文旅融合、消费热点、数字科技等方面持续“上新”。开幕期间相关话题陆续登上抖音、微博同城榜前十榜单,现场人气爆满,超22万人次观众线下观展。
      本届文博会注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召开文旅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多渠道推介区内代表性文化产业项目60余个。其中,14个重点文化项目现场推介,4个项目成功签约,签约额4.5亿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内蒙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省市代表团、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主题,解读分享文化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及前沿趋势,为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汇智聚力;为进一步提高观众参观体验,现场还举行近300场文化演艺、技艺展演等互动活动,持续聚集人气、吸引流量;成功举办第二届文化品牌(ip)创意设计大赛,评选出一批农畜产品包装优秀创意设计作品,为自治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创意力量。
      

  • 2023-07-17

    第七届内蒙古文博会隆重开幕500余家海内外企业和千余款文化产品参展,
      7月13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开幕式以“线上 线下”相结合形式,全面展示自治区丰厚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成果、新业态。2万平方米展览规模、500余家海内外参展商、千余款争奇斗艳的文化产品、精彩纷呈的文化消费新场景、五湖四海的专业观众及热情游客,让这场饕餮“文化盛宴”在开幕首日即受到万众瞩目。
      此次展会紧紧围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以“相约北疆 文创未来”为主题,特别设置内蒙古文化资源板块、盟市及区属文化单位板块、文化交流板块、新消费生活板块4大板块12个主题展区,汇聚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区内文化企业占比约六成,传递出内蒙古举全区之殷挚,邀八方友人共赴“文博之约”的自信与开放姿态。
      展会现场,“北疆文化·多彩内蒙古”主题展区、内蒙古非遗主题展区、“内蒙古印象”摄影展区三大主题展区交相辉映,将多元文化的共生之美、指尖上的非遗之美、壮丽激荡的自然之美、蓬勃律动的发展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次展会共汇聚红山玉龙、鹰形顶金冠、摩羯戏珠纹金花银盘、铃首曲柄青铜短剑、辽代白釉提梁壶、单于和亲瓦当等14件来自内蒙古博物院、包头博物馆等单位的文物复(仿)制品,每一件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璀璨明珠,背后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此外,展会还特别策划展示自治区历史文化地图、历史遗迹地图、红色文化地图、旅游精品线路地图、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地图。。
      此外,多个文化消费新场景、国家级非遗项目也纷至沓来。在全国文旅品牌主题展区,饱含荆楚文化内蕴的楚国礼物展位成为展区亮眼的“流量”黑马,大运河礼物、夫子有礼、上海好励等全国各地文旅品牌以产品为载体,传递文旅融合崭新业态;在文化数字化展区,亿航智能、辰涵科技等数字文化企业组团参展;在全国非遗文化主题展区,河北国家级非遗项目滕氏布糊画、江苏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广东民族特色微雕技艺闪耀亮相……在文博会文化比拼的舞台上,各企业向“新”而行,以触摸时代的新型文化消费品踏歌而行,从创意互通到协作互鉴,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多元民族地域碰撞交流的文化大餐。
      

  • 2023-07-13

    内蒙古博物院迎来观众参观高峰社会教育活动成为热点,
      7月以来,内蒙古博物院观众量持续攀升,每天参观人数均在一万人以上,最高达17000余人。上半年接待观众568836人次,是去年同期观众数量的7倍。
      作为呼和浩特首推的网红打卡地和旅游经典线路必经景点之一,内蒙古博物院依托展览以讲座、研学、寻宝、探秘、竞赛、演示、手工diy等形式,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每天上、下午定时推出两场公益讲解,不定期推出npc互动讲解,使讲解更具趣味性和体验感;推送“解密国家宝藏——金牌讲解员说文物”,成为线上热点话题,延伸参观体验,丰富文化内涵,使旅游和文化得到深度契合。
      为确保观众能够获得高品质的参观体验,内蒙古博物院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预约参观、讲解、教育活动等各方面提供了周到、全面的服务,吸引大量观众参观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群众口碑,博物院成为游客最多打卡的景点。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博物院以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打通文旅融合“最后一公里”,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特色精品文化,让文化推动旅游,让旅游更有文化。
      

  • 2023-07-09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
      7月8日,《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
      此次展览是以拓跋鲜卑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览,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展出,展览汇集了与拓跋鲜卑有关的精品文物285件,其中一级文物36件,描绘了拓跋鲜卑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历史风貌,揭示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发展进程。展览为期两个月,其间还将开展学术讲座、研学课程、主题展演、线上直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展体验。
      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13家文博单位协办。
      

  • 2023-07-07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贴心开展多元服务 丰富读者文化生活,
      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由“阵地服务”逐步向“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转变,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实践经历、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年龄段的各个群体特点,采取分众化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
      一是延长开馆时间,让读者获得更多文化服务。为满足不同读者群体文化服务需求,提升惠民服务效能,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今年2月延长开馆时间至晚21:30。自延长开馆时间以来,接待到馆读者较之前月增长4500余人次,图书馆成为学习休闲娱乐的主流阵地。
      二是坚持馆店融合,充分拓展读者阅读空间。深入推动全民阅读,最需要就是阅读空间以承载各类资源与文化服务,开展阅读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打造“馆店融合”服务模式,将单一的阅读空间向文化生活空间转型,进一步拓展服务半径,在新华书店为读者打造了100平方米的公共阅读空间。该馆还打造北疆悦读基地,截至目前举办读书会两期,让读者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阅读环境。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关爱特殊群体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少儿读者阅读服务品质,共接待读者12387人次,借出图书27145册。开展“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快乐阅读 童书推荐”等线上活动44场,阅览量为1073人次。开展“传统文化里的儿童节”“亲子情绪绘本共读活动”、童趣集市等尊龙官方平台的线下活动102场。举办心之声——为残障朋友放电影活动12场。举办心之光——为盲人朋友讲电影1场。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严格执行12345平台诉求办理规定,上半年协调解决12345投诉18件,智库问答2件,读者满意率100%。针对读者反映的问题,做到办理全流程追踪问效。
      

  • 2023-06-26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讲解和社会教育工作培训班开班,
      6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全区博物馆讲解和社会教育工作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开班,来自全区博物馆的82名讲解工作者将接受为期3天的封闭培训。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赵建华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本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走深走实,提高全区博物馆讲解员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讲好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全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此次培训班旨在发挥博物馆大学校的功能,落实“两个打造”部署要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使博物馆成为推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成为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启智的重要阵地,成为提升全社会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广大讲解工作者要坚定政治方向,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讲解质量,担当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做好人民满意的讲解工作。
      本次培训邀请了国内文博行业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涵盖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实践与探索、博物馆教育基础理论与方法、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金牌讲解员示范讲解等多个方面,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实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景化、实战化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 2023-06-21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金界壕)保护利用工作迈入新阶段,
      6月20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长城保护工作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与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关于加强金界壕联合保护利用协定》,呼伦贝尔市政府与齐齐哈尔市政府签署《关于行政区域边界金界壕遗址保护合作协议》。
      这次《协定》和《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长城(金界壕)保护利用工作进入了相邻省份文物部门优势互䃼、携手并进,相邻地方政府齐抓共管、共促发展的新阶段。
      《协定》中明确,将在建立联合保护机制、合作开展保护利用、加强历史价值研究、联合开展巡查工作、共同开展宣传工作、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等六个方面进行合作,中国文化遗产院将在资源调查、保护区划、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协定》还要求黑龙江、内蒙古帮助齐齐哈尔市、呼伦贝尔市建立两地联席会议和合作工作机制,指导地方政府解决好金界壕保护利用过程中遇到的“边界”难题。
      金政权所修长城,史称界壕或边堡。从金太宗天会年间(1123-1135年)至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前后历时80余年,金政权先后修筑了岭北线、漠南线、岭南线3条主线长城和若干分支线长城。金长城大部分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金界壕在内蒙古长城数量中最多,分布最广,其长度约内蒙古长城总长度46%,各类遗存约占内蒙古长城的53%。其中涉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8个盟市的35个旗县区,总长度约3300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金界壕)自古以来承载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顽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加强对金界壕的保护利用,依法做好基本建设中涉金界壕项目的审批工作,有利于基本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保护文物本体不受损害,进一步 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尊龙官方平台的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联系尊龙官方平台:0471-6967812;mail@nmgwlt.cn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58

网站地图